浦瑞文摘
金融知识
浦瑞论坛
金融导航
 
金融业培训课程
证券业培训课程
基金业培训课程
银行业培训课程
其他金融业培训课程
通用培训课程
 
首页 > 培训资讯 > 浦瑞文摘
 
金融业培训动态
 
企业培训“四大怪现状”
2006-7-30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作者:王运启

  近几年,企业培训市场一片火热,也难怪,每年1000亿人民币左右的市场容量,35%的年增长速度,怎么不让人眼红?于是乎,培训机构风起云涌,打着国际背景、外资旗号、著名大学联办机构、咨询机构、培训学校等旗号的培训大师、培训高手比比皆是。

  培训的方式有很多,但培训是使企业员工能力与素质得到后天提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笔者比较赞成那句话说的“学历只能代表过去的学习能力,现如今是看谁后天的学习力强谁就能抢占先机”。尤其是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在营销一线的实践再加上后天企业主动的培训,自己的学习力得到提高,并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营销管理能力大大增强。后来我们发现,越是到了一定的阶段,这种培训力却在这些营销人员身上显现得不灵验了,培训越来越失去本已有的提升力和吸引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就是营销培训中“一言堂”的培训方式几乎要了“营销人员的命”!

  现象之一:企业内训,营销人员感觉缺乏新意。

  有一则故事是说,一个部队中有男有女,排成一字长蛇阵在急行军,一个一个的向后传话,传话的内容是“前面有水”,可当话传到第六十五个人的时候,刚好是个女兵得到的传话是“前面有鬼”她“唉呀一声”吓得不知所措。

  虽然这是一则无从寻源的笑话,但它反映出一个内容,“一言堂”传递式的培训确实会危害到企业营销人员对所培训内容接受的真实结果。一些企业利用内部的人力培训资源,同时也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就让内部的某些营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如主管营销的副总、营销管理中心经理、营销总监或是市场部经理等人员进行培训。由于这些培训是分层分级的,上述这些人员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各地的分公司或办事处经理,而后再由这些营销管理人员进行下一级经理的培训,最后由这些人再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实际上,这种中国式的分层分级逐一培训的方式,也正是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一脉相承和内涵与外延的延伸。而这种培训造成的后果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一人传实,十人传虚”,培训到最后的终端层就是一般业务员或促销员,而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和培训内容就很有可能成为“歪嘴和尚念伪经”。这就是一种“传话式”的培训方式,而作为培训师的营销管理者来讲,他们培训的过程则更是“一言堂”,采用的是“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授课方式进行灌输。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培训,更准确的讲是老师对学生的授课。

  现象之二:培训走过场,车轮发言激烈。

  众所周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企业中营销人员在外的打拼和销售回款业绩的有效提升,这也是企业重视培训,纷纷设立培训部门、开设培训课程的不容争议的事实。但企业的培训往往会出现“三板斧”的现象,最终就演化成为“培而无训,训而无效”的走过场的境地。培训也就成为沿袭下来的中国式当官,“新官上任三把火”,即企业上上下下都在不住的添柴加料的把火往旺里烧,但要烧的开水就是达不到沸点,于是就抱怨说,这口锅不行,或是说水太多了,还是换口锅或减少一些水。最后培训也就呈现出开始时的红红火火,延续下来也只是例行形式而已。

  培训当中,培训师在台上“一言堂”式的讲解,授业,而下面的学员却在忙着各自的事,思想早已跑到了九天上去了。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把培训会开成了报告会,一会这个领导来讲两句,一会那个领导有言要发,学员还是那么多人,可讲话的人却换了四五茬。这种培训的车轮战术时间两小时都过去了,还不见走到培训师讲课的正题上来。直把学员讲得低头打瞌睡或是用资料遮住脸偷着睡觉。培训资源极大的浪费了而达不到效果,培训力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现象之三:培训场拉到风景区,既观光也“培训”。

  许多企业打着培训的旗号,把培训会拉到旅游景区,一边观光一边进行所谓的培训,这样一举两得的培训着实让别的企业看到这样的情形后直夸到:看看某企业的培训,舍得投入,人家不仅让培训人员领略了名胜景点的风光,又使营销人员的培训计划得以落实,还每个人都统一配着名牌服装,那阵势俨然“黄埔多少期的学员”。最后,培训落得个培训师和学员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但事实上,一言堂的培训仍在继续,景倒看了不少,但培训的实质内容呢?接受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回去又执行多少呢?无从考证,不得而知。

  现象之四:培训一切由培训公司“做主”。

  时下,培训公司的出现为诸多企业的培训提供了既便捷又完善的培训空间,这其中最受企业欢迎的要数管理咨询业和培训业,包括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就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和培训服务的。

  当然如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倒也无妨,然而他们有些培训公司和培训师根本不会遵循培训的原则、流程和把握的环节,仍然采用“一言堂”和“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地将相同的培训内容输出给不同的培训对象,并且在培训中敷衍了事、偷工减料,结果是让参加培训人员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花了时间,惹得花了钱的企业怨声载道,发誓再也不做这种冤大头。

  这类所谓的“营销培训大师”们极大地扰乱了培训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培训师本意是好的,也希望能积极投身培训业,要么就是没有找到理解他是“千里马”的伯乐东家,要么就是方法不得要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