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企业培训工作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短期作用与长期作用,及其对社会、企业、个人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个人对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在培训工作中,国内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三种误区,严重制约着企业培训的热情和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走出误区,创造条件多“制造”有竞争力的“名牌员工”,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误区之一:患得患失。不少企业的管理者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不培训,人员素质跟不上,影响企业效益;培训后,担心员工一旦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反过来向企业提出过高的薪酬要求,如不达目标,就会跳槽到其他企业,所以权衡利弊,还是下不了决心让员工参加培训。即使一定要培训,也只培训眼前必须的内容。或是在员工正式接受培训之前,必须与企业签订一份“卖身契”式的文书。国际上有名的德勒国际人力资本咨询服务公司曾对我国一些成长、转型中的企业进行过调查,发现国内企业员工最不满意的不是薪酬,而是没有提供培训机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美国思科公司也认为,薪水可以请人进来,但薪水不足以让一个人不离开。国内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要学会用充足的培训来鼓励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有发展前景,留下来值得。
误区之二:培训是一种福利。现在职场上流行一句话叫“最大的福利是培训”,我们有些企业也鼓吹培训是员工的福利,我觉得这种观念是有害的,不利于鼓励员工参加培训以及提高培训效果。通常而言,福利是对主要利益的附加,例如对薪酬的附加,常见的福利如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餐费补贴等。将培训作为福利,员工当然认为可以要也可以不要,自然就不会有压力,也不会有动力,没有“我要学”的主动性,只有“要我学”的强迫形式,因而往往出现上下不叫好的现象。其实,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接受培训也是每位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在这方面,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该行规定:“凡无正当理由且多次拒绝参加培训者,银行予以解雇”。
误区之三:培训是一种成本。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作为成本,当然要想方设法尽量降低,因此,能省则省,在企业培训方面投入甚少。近年来,管理界都把培训当成一种投资而非成本。凡投资都应当讲求回报率,对人的培训投资是昂贵的,但回报率也是相当高的。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对员工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它们的投入产出比为1∶50。据说美国朗讯公司在我国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第一年大多被派到北美,参加全方位的培训,人均耗资数万美元。美国的麦当劳新员工上岗前要进行培训,老员工每天上班时间内必须抽出一小时学习业务。以投资换员工素质,换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很有远见的企业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