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7日 摘自《深圳商报》
上周末,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了一个商业银行家和他所创办的银行。这个银行家的名字是穆罕默德·尤努斯,他创办的银行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
诺贝尔和平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基本被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包揽。尤努斯和他的银行恐怕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银行家和商业机构。在一般人心目中,银行和银行家是只善“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的,尤努斯和他的银行怎么能和褒奖人类公益事业的诺贝尔和平奖联系起来呢?
诺奖颁奖文告中的理由是,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评审委员认为,“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时才会成为可能。”
尤努斯用30年时间在孟加拉国创建了一所这样的银行:贷款对象全是农村贫困人口甚至乞丐,其中96%为农村妇女;这家银行不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这家银行的1277个分行遍及全国46620个村庄;这家银行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了贫困线;更奇特的是,这家银行的还款率高达98.89%,远远高于世界上公认的风险控制最好的其它商业银行,也就是说,这家银行已经有持续30年盈利记录。
这样的细节或许会比一堆数据更生动:达卡的Rahima从这家银行借了500塔卡(相当于57元人民币),从此摆脱乞丐生涯,摆上小摊维持生活。这位妇女最骄傲的是,她8岁的儿子Shwon可以有尊严地成长。在尤努斯的银行,类似Rahima这样的小额借款人累计有639万。
在市场经济价值观日益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的今天,尤努斯颠覆了“银行”经营的诸多金科玉律。当越来越多银行把富人当作天经地义的优质客户时,尤努斯们却从那些被一般银行拒之门外的穷人那里收获了生意的、道义的、人性的丰厚价值。而这种模式被广泛复制到众多欠发达国家,并引发人们对人类社会许多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
消除贫困,共同发展,是全人类达成的一项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尝试和正在尝试各种办法,其中,国际性的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均为人们耳熟能详。和尤努斯相比,这些机构无疑拥有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尤努斯的方法却显然更加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尤努斯对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发扶贫模式的看法值得重视。尤努斯认为国际机构惯用的技能培训浪费惊人,毫无效果。他还猛烈攻击过这些机构的行政费用过于高昂,而真正用在穷人身上的钱却非常少。尤努斯被称做“不穿皮鞋的银行家”,他曾说,“做好小额信贷,不能与正规金融程序一样,就像不能穿皮鞋到稻田去一样”。在金融教科书里,正规程序是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尤努斯们更出色的风险控制水平直接挑战了被认为是宝贵财富的那些行规。尤努斯希望他的银行模式能扩展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
企业公民责任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理解,企业公民责任包括三个层面,即向社会提供好产品;按章纳税、解决就业;多做社会公益事业。事实上,相关实践和理论多是市场经济主流价值观的衍生。尤努斯们的区别在于,其出发点就有违市场经济常识,而是以满腔的激情、虔诚而强烈的道义感去关注那些处于饥饿与赤贫中的穷人,还在于强烈道义感约束下的成本控制,尽心尽力和不辞艰辛。这样一些更温暖、更人性,同时也普遍被认为更缺乏约束力的精神层面的认同,超越了现实世界的许多“铁律”,迫使人们思考价值观本身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正在积极寻求消除贫富差距的有效方式,尤努斯的成功经验,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希望中国出现更多尤努斯式的银行家。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中国企业以更市场化的方式,介入中国的共同富裕的伟大工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