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瑞文摘
金融知识
浦瑞论坛
金融导航
 
金融业培训课程
证券业培训课程
基金业培训课程
银行业培训课程
其他金融业培训课程
通用培训课程
 
首页 > 培训资讯 > 浦瑞论坛
 
浦瑞论坛
 
千里走单骑

今日和友人携子一同去观看《千里走单骑》。事先经过朋友提醒,准备了不少纸巾备用——不用说,确实用上了不少,据孩子们观察(孩子们不知人生疾苦,觉得沉闷,所以就专注在观察观众的感受上)说,全场女观众都在不停地抹眼泪。

深深地被感动了,受触动的地方很多,无法一一言喻,这里摘要说:

首先受感动的是高仓健的英雄迟暮和再创辉煌。

对于整整几代中国影迷来说,硬汉高仓健,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杜丘。高仓健的主要电影《追捕》、《远山的呼唤》、《车站》、《幸福的黄手帕》等伴随了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对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可能都有一些潜移默化甚至不为我们自己所知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像高仓健这样一个杰出的演员,年纪大了之后选择隐居一定不是不想演电影,而是没有适合的角色将自己几十年的表演功力得到有尊严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果没有《千里走单骑》,高仓健可能接下来就是默默走完自己隐居的一生了。不是每个英雄迟暮的时候都有再放光芒的机会的:我们现在每行每业都有今日的辉煌明星,但是,不可避免,都会有英雄迟暮的一天,等到这些英雄迟暮的时候,世界还有他们可以有尊严地表演的舞台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仓健是幸福的,正如这部《千里走单骑》的影片,高仓健的一生正是一个千里走单骑的硬汉,承受了生活中种种的苦难和欢笑。在他74岁的时候,能够有机会在毕生投入的演艺生涯中再创辉煌,为自己的演艺生涯画上一个近乎完美的句号或感叹号,是令人羡慕的。对于这样杰出的人,任何文字都显得太苍白。

高仓健曾经说过:“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价值,就是要拼命做点什么事业。我认为,默默地拼命走自己道路的人,要比滔滔不绝讲大道理的人优美得多。笑、怒、不幸、幸福,都是在和别人相会中发生的事情。经常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生活才不感觉寂寞。我想,人生也就是这样。”
经历了千里走单骑,高仓健是幸福的。我们祝福他!

其次受感动的是张艺谋的成就。

第一次听说张艺谋这个名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记得好像是《红高粱》选择在复旦相辉堂首映,引起轰动,此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就唱遍了全中国。从那时开始,我们的生活中就始终有张艺谋的影片伴随着,不时受着他的文化影响。

看了这么多张艺谋的影片,最喜欢的是《千里走单骑》,表面上儿子死了,父亲白忙活了,是个悲剧;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父子在精神世界达到了谅解和理解,是个喜剧。最感人的不是剧情,而是张艺谋肯用15年的时间用心为自己少年时代的偶像高仓健打造一部完全适合他演的量身定做的电影。我们每个人这辈子崇拜过的偶像都有几个,可是有几个人能够有机会、有能力在偶像的有生之年为他(她)做一件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事情呢?

张艺谋否认《千里走单骑》是自己的一种回归,这次,老谋子不是回归,而是重新出发! 同样的,对于这样杰出的人,任何文字都显得太苍白,我们只能各自用我们的心去领会他的电影。我们何其幸福,有这样杰出的导演在不断挑战自己为我们创造更趋完美的艺术。当人们还在探讨今年的票房之争谁是霸主时,张艺谋已经远行,只留给人们一个背影。

再次受触动的是影片传播的文化。张艺谋在这部简简单单的影片中传达了很多易于理解的思想和文化(以前他的影片总让人有点没完全看懂),影片除了表现父子情之外,更重要想让观众认识到超越亲情、超越国界的人类共通情感,要摘下面具和人沟通。

没有帅哥美女,两对父子,在寻找自己内心的路上行走。《千里走单骑》中昔日铁汉般的日本男人在云南辗转———演绎着一场并不泛滥的温情。

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取决于现在。不知道张艺谋是否想为保护民族文化、中日未来之友好等表达一点什么想法。但是通过这部影片,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一些。

新年第一天,很高兴看到这部好影片。大家有空,也去看看吧!祝元旦快乐!

浦瑞斑竹于2006年1月2日

推荐文章1:张艺谋:《千里》是我和高仓健的15年之约
摘自网络 编辑:尔东

用高仓健的话说,《千里走单骑》(以下简称《千里》)是自己与张艺谋的一个15年之约。15年之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一次宴请中第一次跟张艺谋见面,对这位年轻导演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张艺谋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在东京首映,他本人非常喜欢,还特地为电影海报作了推荐,并委派自己的弟子中井贵一给张艺谋献花,再次主动表达了有机会合作的意愿。

而据张艺谋的回忆,15年前的那顿饭其实吃得他非常紧张,因为高仓健是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偶像,他更没有想到高仓健会真的愿意跟自己合作,当年饭桌上的一次口头约定能真的变成现实。

6年内换了10个作家写剧本

张艺谋透露,接受了高仓健的邀请后,真正动手写剧本是6年前的事情,但是要讲述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的故事,又要越过那种异域情调,越过那种所谓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地区接受朴素教育的浅薄模式其实很难,因此这个剧本前前后后找了10个作家,其中不乏很有名的,在找每一个作家的时候,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讲高仓健来中国,其他随便写,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得写一个真情的、朴素的故事,像《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样的,不能写成传奇或者其他。但是前后5年换了十几个人,都没有写成。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邹静之,张艺谋把自己5年来积累下来的一些想法告诉了老邹,一段时间后交出第一稿,一看,终于是一个可以看到曙光的初稿了。

最难忘高仓健的背影

高仓健给中国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他的背影。《千里》一共拍了两个高仓健的背影,一个是在日本北海道海边,一个是在中国玉龙雪山。张艺谋说,这样处理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中对这个人的感受,在片场,这个70岁的老人坚持不坐下,理由是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他不能坐,所以张艺谋也特地把监视器架高,从影以来第一次站着看监视器。他在片场经常能感受到高仓健一个人默默站在一边,“男人和男人之间不可能挤眉弄眼,也不可能长时间地凝视,连眼神的交流都没有,就是一个默默的身影,我在现场的时候就能感到极大的鼓舞。”所以后来,张艺谋就跟摄影师说,片子中一定要拍摄一些身影,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地平线上,站在海边,站在雪山前,这就是高仓健,但同时也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能避免一刹那的孤独和无助。

拍《千里》是一次回归

张艺谋坦言,虽然从筹备上来说,《千里》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之前,但是从结果看,《千里》很像是喧嚣之后的平淡,尤其是高仓健对这次合作的执着,对“朴素”、“真情”的坚持,使得他本人对电影的本质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云南,有着大量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可以表现,包括国宝傩戏,如果像过去第五代的一些作品一样去大做文章,可以拍得很好看,也能增加视觉性,但是他在现场时,时刻提醒摄影,千万不要猎奇,不要玩弄技巧;时刻提醒自己,只要离开了叙述人的地方,立刻就打住,不要迷恋,要有平常心。虽然对这一点,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张艺谋坚持认为,这一次自己避免了过去迷恋民俗的失误,坚决舍弃掉了那些表面的美感,而试图去追求那种朴素的美感。

《英雄》曾有意找高仓健主演

张艺谋还透露了一个插曲,就是《英雄》曾经想过找高仓健,让他演一个哑巴,一位老侠客,自幼双亲被秦王杀害,自己也被灌了铅,不能说话,所以叫无语,如果他能接演,这个剧本就按照他写了。当时张艺谋对高仓健还不是那么了解,以为他也许就是期待一次合作吧,《英雄》是一个大制作,当时可以说是万众瞩目,所以就去找他,给了他一个提纲。但是没想到高仓健很委婉地谢绝了。张艺谋坦承,自己当时就觉得特别惭愧。通过这个事情也就慢慢了解了这个人,知道他并不是为合作而合作,而是真的是想拍一部让自己感动的、让观众感动的、写真情实感的片子。

全体主创亮相首映发布会,高仓健献花显真性情

昨日(17日)上午在云南丽江,张艺谋、高仓健和几乎所有《千里走单骑》主创人员亮相新闻发布会,和广大媒体畅谈首映庆典感受、拍摄电影经过。发布会上,张艺谋首先否认《千里走单骑》是自己的一种回归,因为早在《英雄》拍摄之前就开始筹备。他认为这部电影除了表现父子情之外,更重要想让观众认识到超越亲情、超越国界的人类共通情感,要摘下面具和人沟通。

张艺谋:“商业元素就是真情”

虽然张艺谋在前天首映晚会上被众主持接连“开涮”,但发布会一开始张艺谋还是对晚会大加赞赏,他觉得宣传推广一直是自己做电影的薄弱部分,“新画面”让“自己种的萝卜没烂在家里”是了不起的行为。

面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压力,张艺谋觉得宣传和推广应成为一门科学,甚至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被问道如何在这种文艺电影中加入商业元素时,张艺谋认为“所有电影中最重要的商业元素就是要有真感情,电影要在情上与观众产生共鸣,感情是电影永恒的生命力。好莱坞很多片子虽然特技很多,但对感情的描写总是不遗余力的”。

虽然很多媒体认为《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的一种回归,但张本人否认的这种说法,因为早在《英雄》开拍之前,编剧邹静之就开始创作剧本,张艺谋就开始想和偶像高仓健合作完成梦想。

高仓健:“我不认为自己是硬汉”

除了银幕上的冷酷,高仓健在公众场合也是沉默寡言的,在日本很少接受采访的他,此次《千里走单骑》首映宣传活动不仅全力配合,而且还表现出少有的活泼一面,和张艺谋一起唱歌、被窦文涛、阿雅等人“开涮”。

经过首映活动这一折腾,昨日上午出现在发布会上的高仓健已非常疲惫。回答每个问题之前都要考虑很长时间。当这位“银幕硬汉”被问及如何总结自己的电影生涯时,高仓健出人意料地答道:“我不认为自己是硬汉,《千里走单骑》是我第204部电影,也是我第一部中国电影,自己一直没有失业一直有饭吃,这是我最深的感受。”一直把高仓健视为自己偶像的张艺谋却认为,高仓健的演技国内演员是达不到的,而且他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也是“先做好人再演好戏”这句话的最好说明。听到翻译对张艺谋这段话的转述后,高仓健立即拿起一朵桌上用来装饰的花,献给张艺谋然后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全场都被高仓健偶尔露出的真性情所感动。

 

推荐文章2:《千里走单骑》:老谋子玩单纯
http://www.jfdaily.com 2006-1-1 11:10:16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得华丽而苍白很容易,难的是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得平和而真挚。对于经历了《英雄》和《十面埋伏》之后的张艺谋,这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并不是在质疑老谋子的叙事能力,无论是广受好评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还是褒贬不一的《有话好好说》,甚至是令人慨叹“谋将不谋”的《幸福时光》,都至少带来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尽管《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幼稚粗陋令人发指,也只能说明张导演踏入了并不擅长的领域,而不意味着对他本人的全盘否定。所以,在两度尝试了好莱坞式运作模式之后,在充分浸淫了商业洪流的洗礼之后,重新回归简单叙事的张艺谋,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话题。

明确了这一点,有关《千里走单骑》的讨论便有了意义。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部相当好看的电影。为了身患绝症的儿子,一位老人开始了漫长而孤独的旅途。坦白说,这样的故事实在不够吸引眼球,处理得稍有不慎便会一无是处。然而,把此类题材经营得有声有色,恰恰是张艺谋的强项。沉稳却不缓慢的节奏、平实却不平淡的叙事,都体现了“大师”级导演所应有的功力。

不可不提的是两种演出风格的碰撞。蒋雯、邱林、孩子、村长、警官……除了高仓健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演他自己。邱林讲话时的手舞足蹈、老村长开会时的眉飞色舞,都不可能是导演的后天设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千里走单骑》,张艺谋对非专业演员的驾驭能力已经越来越纯熟,越来越少斧凿的痕迹。而对于片中唯一的专业演员高仓健,导演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引导方法,小到一个眼神,大到肢体语言,都极度控制压抑。或许这是对专业演员的不得已而为之,但当两种相左的表演风格出现在同一部影片中时,我们意外地发现,男主角的孤独被衬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他与周围人的热情奔放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而这正是影片所需要的效果。

这还不是最大的惊喜,张艺谋的最大改变,是摄影出身的他,对于景物的美学描写不再那么痴迷,以致超越了对剧中人本身的关注。《红高粱》里高粱地的浓墨重彩、《英雄》、《十面埋伏》中的景色过度渲染,在先声夺人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概念先行。到了《千里走单骑》,老谋子开始懂得舍弃,开始更加关注环境与人的关系。于是便有了影片中最有韵味的一个场面:那个晚上,老人与孩子被困在山里,月光洒在老人脸上——没有更多的环境交代,镜头始终对准着人,那一刻他回忆起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都不是周遭的群山所能形容,而只是淡淡融在了面孔上明亮月光与阴暗轮廓的反差里。

当然,影片并非完美无瑕。这主要来自于老谋子强烈的煽情冲动,无处不在的背景音乐、不时响起的内心独白,尤其是孩子追赶汽车的那个奔跑场面,实在过于似曾相识。对于影片朴实平和的整体基调来说,这样的处理手法稍微有些“过”了——就拿李加民的哭泣来说,哭就哭吧,何苦非要让他挂串鼻涕呢?也许导演有商业上的考虑,有娱乐观众的用意,但一点点的刻意,对影片的破坏都将是巨大的。

也许从一开始,《千里走单骑》就是先天不足的。并非有某个故事触动了老谋子的倾诉欲望,而是高仓健抛来的橄榄枝促成了这部电影。当编剧们没有被提供任何故事意念,却仅仅要围绕着“高仓健来中国”生造出一个故事的时候,这一切便不可避免地附上了些许公关活动的影子。而影片中的某些细节,如那个高仓健在丽江古镇打电话的镜头,并无必要都或多或少映射出商业上的妥协。作为目前中国影坛的领军人物,张艺谋此番“回归文艺片”的探索,在创作源头上却依赖“外力”而非“内因”,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瑕不掩瑜,至少他在尝试突破自己,至少他在凯歌同志大玩《无极》的时候选择了《千里走单骑》,至少在《英雄》、《十面埋伏》的闹剧之后,我们的张艺谋献上了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推荐文章3:爱,就是对初恋妻子母亲和自己的怜惜珍重
——高仓健告诉人们美好是什么(斑竹有删节)

xw.harbindaily.com 2006-01-01 23:40   联慧
“笨拙、沉默、禁欲……阴沉着脸,一心一意地埋头塑造有情有义的硬汉。”这是日本媒体对高仓健最多的评价。对于许多日本演员来说,就要走过半个世纪演艺生涯的高仓健,一直是他们最尊重的前辈之一。同样对于整整几代中国影迷来说,硬汉高仓健,则是他们心目中永远的杜丘。中国影迷不断给他写信,数量多得难以置信。

目前,由高仓健主演的《千里走单骑》正在全国热映,在这部影片中,74岁的高仓健演绎了一个孤独自悔的父亲,在中国寻找“亲情”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高仓健同样经历过几段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高仓健很少传出绯闻,有的只是一段持续过12年的婚姻。在此之后,他再没有公开恋爱过。他这样解释爱,“爱,就是对她及自己的人生怜惜、珍重。”而在经历了前妻自杀的惨剧后,对于女性,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他说:“把女性关在家中,那是男人们的独断专行。”

关于妻子 “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

踏入影坛时,作为新人的高仓健终于开始了一段真正的恋情,他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江利智惠美。

江利智惠美的母亲是小品剧的演员,父亲是音乐指挥。1937年,江利智惠美呱呱落地,但她生不逢时,母亲重病缠身,父亲失业流离。为了挣钱,还是小学生的江利智惠美,便一个人钻进了美国大兵的营地,用她嫩稚的歌喉唱起了一首首甜蜜醉人的歌曲。真挚的感情,如花的童颜,一下子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兵,一代女歌王就从这里开始了她的绚丽多彩的演唱生涯。

在江利智惠美14岁的时候,缠绵病榻多年的母亲去世,享年46岁。一年之后,江利智惠美出了她的第一张唱片,这就是著名的《田纳西华尔兹》,销售量高达40万张,为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财富。1956年,19岁的江利智惠美被选为扮演小品剧《傻傻爱桑》的主角。“傻傻爱桑”是一个不怕邪、不怕困难、乐于助人并有些傻乎乎的小朋友,在日本家喻户晓,万人爱戴。江利智惠美把这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逗人捧腹。

也就是在这时候,江利智惠美和高仓健相逢了,两人坠入爱河。高仓健对美丽的恋人非常痴情,每次约会他都会提前到场,最后再把她送回家,伫立在她窗前,直到屋内灯光熄灭后才离去。1959年2月16日,也正是高仓健的28岁生日,他终于和相恋多年的智惠美结成眷属。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对明星夫妇同样没有能摆脱这个世俗的咒语。两个相爱的人,由于家庭背景的迥异和日常生活的繁琐,再加上不善于沟通,他们的甜蜜生活很快出现了裂痕,甚至在生活中互相伤害。

最早的一次争吵出现在两人去夏威夷度蜜月的时候,由于旅途劳累,智惠美把头靠在丈夫的肩头,刚想小憩一会,高仓健却很不习惯在众人面前的这种亲热举动,他大声指责:“你干什么?”智惠美被吓了一大跳,这件小事在两人之间划下了第一道裂痕。

婚后的智惠美按照日本社会的习俗,从歌坛引退,做了两年家庭主妇。忙于演艺事业的高仓健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他经常几个月杳无音信,留下妻子日复一日地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智惠美在这样的主妇生活中,变得忧伤而憔悴,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她决定重返歌坛。

那时候的高仓健年轻气盛,他像很多日本男人一样,希望妻子做一个温顺依人的女人,而偏偏智惠美不是一个愿意锁在家中的女人,大男子主义让高仓健不愿意流露一丝对妻子的柔情,甚至表现得还非常冷淡。

有一次,高仓健让妻子给他拿一件藏青色毛衣。他的藏青色毛衣深的浅的有几十件,不知所措的智惠美紧张地寻找了一个多小时,满头是汗,头发散乱,当她终于找到衣服,正想让丈夫穿上时,不料高仓健却冷冷地吩咐:“就搁在那儿吧。”她诧异地睁大眼睛,丈夫却不动声色,看都不看一眼衣服。为了两人之间的怄气,智惠美当晚的一场演出泡了汤,高仓健的冷漠深深地刺伤了智惠美的心。

对这场婚姻最致命的打击是在1962年,婚后3年的智惠美怀孕,却发现妊娠反应极其强烈,医生检查后确诊她患上了妊娠中毒症,不得不做了流产手术,盼子不得的悲痛让他们的夫妻感情越来越疏远。1970年1月,他们在濑田的住房被大火焚毁,高仓健夫妇开始正式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在共度十二年的风风雨雨后,高仓健和江利智惠美的婚姻在1971年终于走到了终点。

在时过境迁之后很久,高仓健才吐露自己的心声,“在伤到别人的心时,伤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人的心,不,不如说正是最重要的人,反而伤得更重。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明知如此,不知为什么,反而会做出深深地刺伤她的事”。离婚后的江利智惠美事业并不顺利,她的歌声逐渐被人们淡忘。在此后的14年中,智惠美一直郁郁寡欢,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1982年2月13日上午,人们在东京的公寓内发现了江利智惠美僵硬的尸体,经验证是因为酗酒引起大量呕吐,呕吐物堵塞喉咙窒息而死,死的时候她才45岁。3天后,葬礼在她的娘家举行,巧合的是,这一天既是高仓健的生日,也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在她去世后,有人曾看到高仓健面色悲恸地久久伫立在智惠美的遗像前。

婚姻的失败给了高仓健很大的打击,他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论男女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爱女人”。在妻子离去后,他突然省悟:自己再也想不起与江利智美惠的种种不和与纠缠,时间过去得越久,他反而越容易记起她的美丽与善良、他们曾经的幸福时光,他感叹说:“过去我们是有不和,但那短暂的瞬间,一支常新的曲子,一幅熟悉的景色,却令我感慨万千。”
江利智惠美死后,高仓健没有再结婚,回首往事,他似乎更加豁达:“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价值,就是要拼命做点什么事业。我认为,默默地拼命走自己道路的人,要比滔滔不绝讲大道理的人优美得多。笑、怒、不幸、幸福,都是在和别人相会中发生的事情。经常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生活才不感觉寂寞。我想,人生也就是这样。”

关于母亲 “我期待着您的夸奖”

其实在高仓健的人生旅程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女性还是他的母亲。幼年时期的高仓健非常挑食,但他当过教师的母亲,却笃信斯巴达式的教育方式。高仓健不愿意吃鱼,她却要故意在儿子的饭桌上摆上带头的整条鱼。高仓健后来执著坚韧的个性恐怕与母亲的这种性格不无关系。

在高仓健上小学患上肺结核的那段时间里,他不得不一个人静养。在长达一年的休学养病时间里,他母亲每天都要给他做鳗鱼补养,在日本人的眼里,鳗鱼是世界上营养最丰富的菜之一了。高仓健的家乡中间町的河里有很多鳗鱼,附近的人刚把鱼钓起来,他母亲就会抢在鱼店的前面,把这些鳗鱼买下来,做给高仓健吃。

这个出生在明治时代的女人,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俭,一把牙刷往往是用到毛都磨光了,还舍不得扔掉,甚至于把自己的牙龈都磨破了。看到母亲的牙根都露出来了,高仓健建议母亲换成电动牙刷,但她却坚持说人上了年纪都一样,不肯把牙刷换掉。

高仓健的皮肤经常皲裂,在受冻后经常裂开口子。小时候当他冒着寒风回到家中时,母亲会用棕刷为他擦洗,在他冻裂的脚后跟处,母亲会用烧热的铁筷子,把一种黑色的药膏融化,涂在他的伤口处。后来,他的母亲看到他拍摄《八甲田山》等影片,在雪地里滚来滚去的情形非常心疼,跟他说:“你拍了那么多电影了,能不能换个好点的角色,不要再去那么冷的地方了。”高仓健调侃地说道:“妈妈,你不是希望我给附近的幼儿园捐点款吗?雪地里谁都不愿意去,可如果我不去,就赚不来钱,您说怎么办呢?”他的母亲沉思了很久,说:“这都是我的真心话,我希望你向幼儿园捐款,可是不愿意你在雪地里爬。”高仓健拍过很多广告,他身上画着刺青,手持大刀,背对着镜头,但脚后跟却因为冻裂而贴上了橡皮膏。因为是全身的镜头,谁都没有发现他脚后跟的橡皮膏,可这一切逃不开母亲的眼光,她说:“这个可怜的孩子,脚跟又冻裂了,这不,贴着橡皮膏呢!”

高仓健拍摄出来的每部电影,他的母亲都必看,但他的妹妹却不愿意和母亲一起去电影院观看,因为母亲的行为实在让她感觉很尴尬。原来每次看电影时,无论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他的母亲眼里,都只看到自己的儿子,伴随着剧情,她还经常会激动地冒出几句:“快跑!”“你敢!”“从身后偷袭,胆小鬼!”之类的话,招来周围观众不解的目光。

母亲最担心的当然是儿子的终身大事。在高仓健离婚后,她几乎每年都给儿子邮寄来一些相亲的照片,还附上对方的简历。她经常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变得孑然一身,真可怜啊!”母亲无法想象儿子被影迷们“呼啦”一下子包围的场景,或是儿子可能与女人轻松地逛街、约会,在她看来,自己的儿子是个腼腆的人,一定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她跟儿子说:“一想到你每天回到家,连个迎接的人都没有,就觉得你很不幸。”高仓健笑一笑,答道:“妈妈,我比你想象的可强多了,很多女人喜欢我,真想把这些事说给你听。”“傻瓜!”他的母亲这样说道。

  在高仓健的心中,他之所以如此冲刺,就是为了博得母亲的一句夸奖。母亲去世时,他正在拍摄影片《啊,恩》,因为工作繁忙,他没能出席母亲的葬礼。等他拍摄完匆匆赶回家时,高仓健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的心脏是可以支配肉体的啊!只有母亲才能察觉到那肉色橡皮膏下面的脚后跟裂口,可是,她已经不在人世了。妈妈,我期待着得到你的夸奖,就是为了这个,我背着你讨厌的刺青,污血溅身;去那遥远的煤矿,拍摄《幸福的黄手帕》;在冰天雪地里拍摄《八甲田山》;去北极、南极、阿拉斯加、非洲,奋力冲刺了三十多年。不管是什么样的离别,我一定要找到一位能代替你夸奖我的人!”这篇饱含着追忆母亲之情的《期待着你的夸奖》,为他赢得了1993年第13届日本文艺大奖的最佳随笔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