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贴时间:2005/11/24
昨天就收到友人邮件,了解到今日是西方的感恩节,于是早上也跟着转发了一些帖子给朋友们。当然,还是有很多朋友没有问候到,这里一起问候一声,祝大家节日快乐!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大家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感恩——因為有你们作浦瑞的朋友!谢谢大家使浦瑞成長!
自1994年进入证券公司工作以来,每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停留思考。灵魂经常赶不上飞奔的脚步。现在养成习惯每1-2天要到网上来写一个帖子,没写的那一天会觉得有些话没有及时说有点遗憾,写了的那一天就觉得将飞逝的时间留下了一点点细沙,感觉比较充实。
前天到孩子学校参加家长开放日一天,对于现在小学的教学方式可说是大开眼界,想想真是不知道时代什么时候发生的这种种变迁。所有课程,老师一律采用幻灯片教学方式,不仅有电脑投影仪,而且有书本投影仪,集知识与趣味为一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位老师的幻灯片制作水平也令我这个资深培训工作人员赞叹不已。
授课方式生动活泼,比如,语文课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上课方式跟我们成人的互动式培训完全一致,前一天已经按照每个孩子的兴趣自愿报名分别组成武术、剪纸、中国民族乐器、文房四宝、茶叶茶具、刺绣、春联等8个小组,老师主要起一个引导和点评的作用。上课时课桌互动式摆放,按小组坐在一起,每个小组都到网上搜集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同时,每个孩子都尽量带了一些相关实物,组员分组上去演讲并展示,不足之处本组其它成员可以补充,同时还有到其它小组交流学习时间。通过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孩子们想不记住中国民族文化都难。
音乐课更是令家长们长见识。平时就知道孩子们会吹笛子,但是是全班同学一起吹奏笛子乐曲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整齐划一的姿势、整齐划一的笛声,好看又好听。之后分成三组,一组唱歌、一组笛声伴奏、一组跳舞,再三组轮流交换一次,每个人都有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孩子们在《我们多么幸福》的乐声中纵情欢乐。然后老师播放两首曲子《维也纳的钟声》和《灵隐寺的钟声》给孩子们听,请孩子们举手谈感受,两个钟声有什么不同。最后是讲解一段简谱,讲解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吹奏出来。
陪伴孩子一天,感触很多,遗憾以前为了工作放弃了很多这样了解孩子的机会,今后会注意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与我们小时候老师不点名决不站出来发言不同,现在的孩子们课程上抢着发言,比我们成年人的互动式培训还要踊跃。不过,也正因为这样,现在的孩子竞争意识很强,压力随之而来。不知道等他们长大以后,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与朋友LL谈到最近常到论坛写些帖子,LL道这是博客。于是今日搜集了一点博客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浦瑞斑竹于2005年11月24日
东方早报:博客是否将成为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 09:08 东方早报 记者 陈佳
2002年末2003年初的最早的那批中文博客,大都是技术和社会精英。但2005年则大大不同。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或无收入,其中学生占了近一半。77%的博客用户认为,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而81.3%的博客写作的内容是感性生活方面。而当博客进入主流,巨大的名人效应令公众对博客的理解开始超越木子美、芙蓉姐姐等偷窥意义后,博客用户的发展将打破平民、学生占垄断地位的局面,呈现多元、广泛的趋势,更多专业人士、社会精英有望突破心理障碍书写博客和阅读博客。
广泛与精英趋势的发展,在博客上分享的内容也势必呈现出不同态势。在用户身份近一半为学生的博客上,记录个人生活、抒发青年常有的情思必然会占据主导份额。当社会各阶层群起博客之时,中文博客有望像美国一样,战争博客、时事博客、知识类博客等将在网下的真实生活中显示出力量。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2004年印度博客在海啸事件中再现奇效,它在收集关于救济行动信息和失踪人口信息的过程中发挥出色;今年伦敦“七七”爆炸事件,伦敦市民获取最新动态的渠道依然是博客。西方博客已经开始以独立报道的姿态挑战传统媒体,尽管我国博客界人士认为,中国博客未必会与西方博客走相同的道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全民博客之后,尤其是声音、影像博客的服务普及后,至少在不涉及政治的突发事件中,博客的迅速与真实感会将大批公众视线从传统媒体拖走。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新媒体(网络)———自媒体(博客)这一趋势在中国就要实现吗?很难立即给出肯定的答案。我国大部分中文博客目前还处于自娱自乐和个人秀的层面,而且据《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显示,人们观看博客的主要原因是“更个人化”和“可以看到不加掩饰的各种观点”,“更快地获得新闻”成为选项中最少的,中文博客被认可为新闻源还有一定的距离。不仅时事博客、政治博客在我国处于边缘地位,即便是不受政治环境影响的教育、IT、美容、服饰等专业博客也尚未形成气候。
令中国百姓开始在个人博客上感受到新闻气息的突破,依然是新浪拉名人入驻博客。短短一个月内,名人就习惯了选择博客首先发布个人新闻,如张靓影签约华谊兄弟、韩寒宣布收回《毒》等三本书的版权、余华、陆天明等作家大谈创作体会等等,绕过了传统举办新闻发布会、或将声明转交媒体时发表的“弯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李双龙认为,在此如果将博客视为媒体的一种,那么名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动态,显然更为快捷,甚至较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与可信度。随着博客进入主流领域,使博客在社会各个层面中普及,其新闻源的体现将很快突破名人动态的层面,有望在各个领域呈现其真实、原创、个性化、互动性强的报道。
目前国内对博客能否成为媒体的态度仍很混沌。在新浪副总裁陈彤看来,博客的发展趋势只是网络上的一个基本应用。“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更看重的是我们所提供的博客服务。对于博客们来讲,交流和倾诉是他们的第一需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非主流的。就像电子邮件,你能说电子邮件是一个媒体吗?”
多数资深中文博客也对中国博客能否取得与西方同样的发展态势产生怀疑,他们中较乐观的估计是,中文博客能够成为媒体的有力补充。方军表示作为一个新闻人,希望自己做博客以发挥自己的话语价值,很多消息不方便在媒体发表,当然会选择在博客发表。资深博客安替指出,博客的公信力在于写博客的人,一个有公信力的博客,他发表的消息即便媒体没公布但很多人也倾向于相信。他认为有些著名博客可以作为媒体的补充。牧师羽良坦言,如果政府在国内Blog管理方面,能够持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政策,那么他坚信Blog能够成为传统国内媒体的有力补充。
更为乐观的博客表示,所谓权威感并不会影响博客成为媒体,权威感是长期培养的一种信任,博客可以培养这种权威感。博客Wozy认为,相对传统媒体集中式的传播,还有一种资源松散的传播模式。个人网志的传播结合了两种传播的特性。个人网志不会取代新闻门户,但作为新媒体也决不会仅仅是充当其“补充”的角色。他认为未来这些不同形态的媒体将形成一种竞争整合的关系。
相关报道
我的那些博客朋友们
叶子
胡之光———有创业激情的小贼
三年前,有三个小伙子在杭州几大媒体里谦卑地乱蹿着,寻找媒体支持他们开发的网络日志:BlogCN。“跑了那么多媒体,大多数记者听都没听过什么是Blog,要得到他们支持,还得先解释个半天这是什么东西,真是累死了。
”
几个月后,在我们的一周年庆上,特意安排了5分钟给BlogCN做露天演示。我原本以为凭当时在南山路上的人流量可以成功,可惜,迎接他们的是臭鸡蛋和下课声。
几年过去,BlogCN的发展之迅猛已经有目共睹。拿到第一笔融资后,胡之光成了执行董事,他再也不用到媒体来找编辑要支持了,媒体的采访也变得没那么容易约到了。可我每次见到他,看那两撇浓眉一翘,嘴角一笑,便知道,他还是那个小贼,只是这个小贼因为坚持信念,成功了。
ISAAC、ZHENG———两位尊敬的老师
现在写博客的人可以百万计,遥想全国上下只有百人在写博客的时光,当时知道Blog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当我们在创刊第一期介绍了《三分钟,学做博客》后,很快在Google上被一个叫ISAAC的人找到了。
ISAAC,真名毛向辉。曾经有很多的称谓加诸于毛向辉身上,如“商业计划最佳演讲者”、“坚定不移的e-Learning布道者”、“网志(Blog)专家”等等,现在的焦点是维众创业投资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而我认识的ISAAC,就是与福建的ZHENG一起组建了一个公益的Blog研究网站CNBlog.org的那个人。他会用很礼貌的方式拒绝很多采访,所幸的是,因为Blog,他没有拒绝我。
ZHENG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位老师,他让我知道什么叫勤奋;ISAAC是一位贯通中西的教育者,他对我的很多人生选择做出了客观的建议,还坚持每月通过贝塔斯曼送给我许多好书。
GOGHS———并非人人都想做英雄
早期的博客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女博客,名为中国茶,很多人惊异,这个女孩子所使用的Blog程序非常完善,是她自己开发的吗?最后顺藤摸瓜才知道,背后有一个叫GOGHS的技术牛人在做支持呢。从那开始,圈子里的人就知道了,有个叫GOGHS的人,专给美女做Blog服务,对女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而一遇到男的就没那么顺利了。
GOGHS说他很怕人家说他是搞IT的,实际上他是个管理者或者说是商人。你要是问他有什么理想,他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帮我找个老婆吧。于是乎,他的生活就在不断相亲中重复着自己的单身。
并不是人人都想做英雄的,年轻的生命因激情而绚烂,而英雄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落幕。
|